您的位置:首页 > 科技服务
10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这是继1996年《中国的粮食问题》后,中国政府发布的第二部关于粮食安全问题的白皮书。
当前中国粮食安全形势如何,老百姓的吃饭问题有没有保障?如何保护和调动种粮农民的积极性?怎样守住管好天下粮仓,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上?在14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张务锋,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苏伟,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黄炜对中国粮食安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解答。
依靠自身力量端牢自己饭碗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70年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但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没有改变。
“早在20多年前,国际上就有人发出了‘谁来养活中国人’的疑问,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和勤劳的中国人民用实际行动作出了最有力回答,那就是‘靠我们自己’。”张务锋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立足世情国情粮情,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战略,提出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采取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政策举措,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我国用占全球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活了近20%的人口,实现了从饥饿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历史性巨变。”张务锋举例分析指出,我国有两个粮食安全重要指标双双超过6.5亿吨:一是粮食总产量2015年以来稳定在6.5亿吨以上;二是2018年全国共有标准粮食仓房仓容6.7亿吨,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对世界也是一个巨大贡献。
张务锋介绍,中国正处在历史上粮食安全形势最好的时期。“这个‘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粮食产量高、库存充足,二是市场供应稳、粮食价格稳,三是保障能力强、调控能力强。”张务锋说,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五连丰”,今年粮食产量有望继续第五年超过1.3万亿斤;我国口粮实现完全自给,谷物自给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粮食库存充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是坚实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储备也相应得到充实。黄炜介绍,在继续稳定中央储备规模的同时,从2015年开始,按照“产区3个月,销区6个月,产销平衡区4.5个月”的市场供应需求,增加了地方粮食储备规模,这项举措到目前为止也已经落实到位。从中央和地方政府储备的结构来看,小麦和稻谷等口粮品种比例超过70%。
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立了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引领推动了粮食安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要保障粮食安全首先要保护好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要让农民种粮有收益。为此,我国在稳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注重保护和调动粮食种植积极性。
“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和调动农民积极性,主要是降成本、抓收购、增收益。”苏伟说,在降成本方面,通过取消农业税,从根本上减轻了农民负担,每年为农民减轻负担1300多亿元。财政支农总体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到2018年达到1万亿元以上;在抓收购上,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抓好粮食收购,引导企业积极入市,防止出现“卖粮难”;在增收益上,通过发展产业和优粮优价增收益,让种粮农民共享加工转化增值收益,黑龙江省2018年加工转化原粮723亿斤,实现销售收入1036亿元,湖南的南县发展“虾稻共生”模式,综合产值达到100亿元。
产业强、粮食安。随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消费者对粮油消费已经由“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迫切需要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
张务锋介绍,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粮食产业强国,我国加快构建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全国纳入粮食产业统计的企业达到2.3万户,2018年工业总产值突破3万亿元,各地创建了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粮食品牌,涌现出了大批骨干企业,成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在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建设、粮食产业强国的过程中,我们把‘优’字贯穿到‘产购储加销’五个环节,着力提高粮食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优粮优产、优粮优购、优粮优储、优粮优加、优粮优销。坚持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促进种植结构优化、适度规模经营,让好粮食卖出好价钱,畅通好粮油到消费者的‘最后一公里’。”张务锋说。
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大国担当
中国认真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不断扩大粮食市场开放、加强对外合作,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苏伟介绍,为扩大粮食市场对外开放,中国进一步放宽农业领域外商投资的准入限制,取消稻谷、小麦、玉米收购批发的外商投资准入限制。外资企业进入中国粮食市场的广度、深度在不断拓展,成为促进中国粮食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与世界分享粮食市场资源,2018年进口了2000多万吨谷物和8000多万吨大豆,促进世界粮食贸易繁荣发展。
此外,中国还积极响应和参与国际组织的倡议和活动,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在有需要的国家和地区开展农业投资,推广粮食生产、加工、仓储、物流、贸易等技术和经验。2013年以来,积极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与参与国建立了经贸合作关系,积极开展粮食领域的合作。
《中国的粮食安全》数据显示,1996年以来,中国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实施了20多个多边南南合作项目,向非洲、亚洲、南太平洋、加勒比海等地区的近30个国家和地区派遣近1100人次粮农技术专家和技术员,约占联合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项目派出总人数的60%。
中国与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120多份粮食和农业多双边合作协议、60多份进出口粮食检疫议定书,与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农业科技交流和经济合作关系,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双边农业合作工作组。
“中国将继续扩大对外开放,不断深化粮农领域的国际合作,愿与各国分享农业和粮食方面的技术、经验和成果,积极参与世界粮食安全治理,维护世贸规则,促进世界粮食安全。”苏伟说。
信息来源: 光明日报